星期六, 二月 28, 2009

从信息本质到虚拟哲学

类型:转载 | 来源:凌波微步 | 时间:2006-08-07

  虚拟现实使得本体论的问题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突出,哲学家们必须回答从虚拟世界向真实世界的映射究竟能够达到 何种程度的真实;虚拟世界能否替代物理世界或创造一个物理世界的替代品;如果通过虚拟技术创建世界,即实现人类当前所说的可能性的情景,是否能够揭开我们 这个世界所难攻克的奥秘,还是仅能揭对另一忡世界的实在规律;虚拟现实这一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的重要成功是否意味着传统“物质”观念的倾覆,原来意义上的 本体论是否发生了转移,技术与符号融和的虚拟现实的本体论又该怎样理解等等问题。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本世纪8O年代以后,在应用技术领域又诞生了赛伯空间(cyberspac)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新类型。

  赛伯空间又称为网络空间,这个词是吉布森(W.Gibson)提出来的。它是一个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的数字化信息的胜界。这个数字化信息被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赛伯空间具有自主性:它具有人造的、客观的技术规范;具有独特的技术发展规律;具有不确定的未来。赛伯空间有独特的 演化(进化)过程。赛伯空间的主要织体是因特网。从阿帕网——万维网,到现在演变成为人类可以在其中显示自己的存在(或存在的另一种方式)的“虚拟”家 园。

  虚拟现实又译为虚拟世界、虚拟实在、灵境、临境,这个词是由拉尼尔(J.lanier)提出来的。它是通过计算机软 硬件和传感器的支持,对五官接收到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第一次以人身与机器的“对话”直接为人营造一个并不存在的幻觉则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 感觉,而人又难以或不能察觉到它与真实世界的区别。它以一种不同于“抽象符号和坐姿智力”的更基本的方式改变了我们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虚拟现实有两大类:第一,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如数字化地球、数字化社区、虚拟故宫。第二,虚构,如名目繁多的三继动画立体游戏等。赛伯空间、虚拟现实的出现,给哲学提出广若干意义深远的问题。

  就赛伯空间而言,它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世界观性。一方面,它构造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环境。赛伯空间消解了我们的 语言,“把我们从对事物的直接领悟中顺顺当当地推到由逻辑间隔隔开的世界中”[4],使我们在与“知识源保持着一种抽象的控制论意义下的距离”的同时,能 以“电子化”语言的方式快捷地扫描整个人类的思想,依靠电子文本在信息世界的高速公路上奔弛,给我们的精神生话挂上高速挡,强化了意识的力量。

  由此,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计算机是否揭示并决定着我们对信息世界的发问方式;计算机是否改变我们认知世界与理解和思考 信息的模式;计算机文化将所有可知的实在都解释为能传送的信息,那么从计算机界面获取的知识是否像实践中得来的同样厚重;计算机的节拍是否控制着我们精神 文明的节拍等等不可回避的问题。

  另一方面,它构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人类早期是因为地域隔离,整个历史只是地域的民族史;那么工业革命 以后,人类开始走向交往、联系,形成了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甚至地绿军事等区域性合作;而20世纪后半叶的信息革命,则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把全世 界连接成网,它所形成的信息全球化也给哲学全球化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尖锐的问题。

  第一,通过赛伯空间,输入外国文明,有可能孕育着破坏本国社会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统一的危险。而且,所谓文明本来是一个整体,很难单独采取它的科学文明,而又摒弃它的基础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如何应答,这是具有原则性意义的大问题。

  第二,现代世界背景下的赛伯空间凸现了“信息垄断、信息霸权”、信息本位主义与真正的信息全球化;信息的多样性与意识形态的选择性;信息伦理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严肃的对待。

  就虚拟现实而言,过去的哲学都是立足于对客观实在的思考,都是现实性范畴框架内的哲学。现在的哲学则要考虑可能性领域中的一系列现象,形成了所谓“虚拟哲学”。

  第一,虚拟现实使得本体论的问题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突出,哲学家们必须回答从虚拟世界向真实世界的映射究竟能够达到何 种程度的真实;虚拟世界能否替代物理世界或创造一个物理世界的替代品;如果通过虚拟技术创建世界,即实现人类当前所说的可能性的情景,是否能够揭开我们这 个世界所难攻克的奥秘,还是仅能揭对另一忡世界的实在规律;虚拟现实这一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的重要成功是否意味着传统“物质”观念的倾覆,原来意义上的本 体论是否发生了转移,技术与符号融和的虚拟现实的本体论又该怎样理解等等问题。

  西方哲学家曾提出过关于不同世界划分的观点。素朴实在论认为,客体是直接呈现在意识之前的样子,在认识者和外在世界之间并没有任何东西插入。但是,素朴实在论无法解释认识中不可避免的谬误和幻觉,因此就出现了二元论。

`  二元论认为,外在事物是存在的,但心不能感知它,而只能感知自己的观念或状态,外在世界是永远认识不到的,因 此,“一个所谓的实在世界比起鬼域或梦乡...还要更加陌生,更加古怪”[5],必须尝试把这个外在世界抛开,只满足于心灵世界和它的种种状态。这就转到 了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虚拟现实本体论问题正是西方哲学史上上述传统问题的理论引申。

`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究竟怎样?虚拟现实一词的创始人拉尼尔曾这样揭示虚拟现实的本质,虚拟现实是人对于世界 体验的再现。他说:电脑其实也并不真正存在,因为它随着人类的阐释而改变——这将是我竭力主张的人本论。网络空间哲学家海姆(M.Helm)以七大特征来 表明虚拟现实的本质: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遥在、全身沉浸和网络通信。

`  他指出:在我们的感觉上创造出“实际”,这些围着我们移动的“实体”事实上并不真实。这即是说,虚拟现实仅是“形 而上学实验室”,“符号的宇宙”;可能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框架体系的映射,虚拟世界是真实世界的转换;虚拟现实所产生的感觉不过是真实现实中选择出来的“ 因素”有机处理的结果,虚拟现实包含着各种真实事物的信息等价物,虚拟世界是有其现实世界的“原型”的。

`  第二,虚拟现实不可避免地关涉到认识论问题。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虚拟现实本身就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即波普的“世界3”,是人的智力创造性的结果。正如安杰洛(L.Angelo)所说:“这种技术能促进人的思维演化,但这种技术应被接进智慧。”[6]

  人的感官只能直接感知现实的实在世界,而不能感知仅是一种可能的世界。虚拟现实使得有关的程序和须先存储在计算机中 的各种文本成为了人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的来源;形成人工效应。以部分地取代人通过现实世界而获得的主动感知和经验,有可能把认识过程中的“在场”和以具 体的“虚拟”解决了的抽象的“不在场”结合起来,这里,现实性为了超越自己,采用虚拟性。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面前区分真实世界与虚拟肚界,进而引发了人的自我认同,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否具有某种相对固定的边界等问题。这里又重提了西方哲学史上由柏拉图开篇的“两个世界”的理论,不过比那时更加复杂化罢了。

  虚拟现实并非只限于描摹现实世界,还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虚拟世界,构造对现实性来说是不可能的可能性。通过 虚拟技术,甚至还能认识原先从未认识到的新现象。如“洛伦兹吸引子”,具有复制和无限度演化能力的“虚拟生物”等等,这能否说是人造的计算机在人编写的程 序控制下获得的某种超越人的独立创造“世界3”的能力,并且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把这种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是,虚拟有着现实所不具有的功能,虚拟的存 在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将形成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新现象。

  第三,虚拟性带来了人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激发了人的潜能的全面开掘,人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正如海姆所 说:“人类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正在准备从自然界起飞,进入另一个——电子的——空间。[7]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产品十分发达的社会,虚拟现实是否在社 会生活中有意义?

  人类今后能否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这即包括虚拟教育、虚拟经济、虚拟文化等各类活动的虚拟,又包括虚拟生理,只消耗少量的物质与能量;虚拟现实的建构有无极限,它能否消解真实世界对人类某些制约因素的作用,从人学和历史观而言,这些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赛伯空间和虚拟现实使得原本从信息论引发的一系列哲学提问又形成了新的生长点,把许多问题的研究逐步引向了深入。

  从申农信息论的提出到虚拟现实的诞生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哲学也从信息本质的探讨发展到对虚拟哲学的思考。实际上, 早在17世纪,理性主义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曾提出用一件共通的信息,即逻辑语言铺平全球化的道路,预示了新的哲学分支形态的到来。3个世纪后的今天,信息 科学已经把全人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关于信息问题的哲学研究也被学者们理所当然地提了出来。

  应该说,这种研究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信息哲学,即对信息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进行反思,就像物理哲学、化学哲学和 生物哲学一样。另一类是哲学信息学,即哲学本身的信息学问题,就像物理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一样。实际上,在维纳的信息定义后,已经开辟了信息 哲学这一领域,并对信息科学和其它学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现在正面临着体系建设。

  而哲学信息学却没有那么多哲学家关注。如果说,逻辑实证主义、心身哲学可以作为引子,那么以后的工作还是一个未知 数。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21世纪将是信息的盛世,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有关信息方面的悬置难题及各方面的研究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前途是光 明的。

  追朔信息哲学

  (一)、本世纪40年代,以申农(C.E.Shannon)《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N.Weiner)《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问世为标志,信息论诞生了,它是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申农信息论的工作仅局限在技术界。正如申农自己曾指出的:“信息论(狭义的)的基本结果,都是针对某些非常特 殊的问题的。它们未必切合像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1]。申农的信息论只考虑信息的形式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范围;只涉及统计信息 与信息传递,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与价值;不分析模糊现象与非统计信息;未揭示更广泛更重要的其它信息过程的原理和规律。

  申农的信息论还只是狭义的信息论。与此同时,另一位创始人维纳却超越了狭义信息论的技术界域,提出了著名的经典命题“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不懂得它,就不懂得唯物主义”[2]。第一次将信息论映射到了哲学上。

  第一,维纳的定义是继胡塞尔(E.Husserl)之后,与波普(K.R.Popper)基本同时的“三个世界”理 论之一。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位一体,彻底改变了原有世界的图景。物质描述了世界的实在性;能量描述了世界的运动性;信息,按照经典的信息论范式,它描述了 物质世界从反应性、感应性到反映性的特性。

  第二,这一定义冲击了20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想路线,对信息观的探讨重新开启、涉及了哲学中悠久的形而上学问题。首 先,它尖锐地提出了信息的本质,即信息定位问题。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存在。是物质的属性、是精神、是物质和精神双集合还是 其它。

  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息之所以是信息,必须有信源、信宿两个发送者和接收者,这就造成了解读信息概念的复杂性,而信 息概念是信息理论的基石。其次,它逻辑地引申出信息运动的归属,即信息是否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是什么,这种规律是否建 立在其它原始规律的基础上,由此奠定了信息问题研究的核心。

  再次,它必然地关涉到信息的效用,即信息在物、身、心演化、进化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 与物质决定论、关系决定论是一种什么关系.从而形成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判断。自此以后.虽然什么是信息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一致和公认的阐释,但 信息概念还尼被广为应用,甚至被泛化了,许多过去使用精神与意识的地方都被信息取代了。

  (二)、十几年后的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先应用了“信息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信息理论又包括了信息技术。

  “信息科学”提出后,世界上有三种自称“信息科学”的体系存在。它们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科学”;以文 献处理自动化为代表的“图书馆信息科学”和以申农通讯信号计量理论为核心的“全信息信息科学”。三者的共同特征是:仅研究特定领域中的某些信息,对其它领 域中的信息不予充分的关注与考虑。这样,虽然提出了信息科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体化的信息科学。

  本世纪60年代初,以申农信息论为基础的信息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概念和新理路不断涌现。特别值得提出的 是,80年代以来,在申农原有信息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雷斯尼科夫(L.H.Resnikoff)、缅因州立大学的德夫林(K.Devlin)和我 国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都先后创建了自己的信息科学理论,分别在模糊信息、概率与非概率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 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广义信息论。

  这一时期,除了信息理论外,信息技术也有了进步,人工智能问题被突出出来。人类尝试着用电子装置去完成人脑的某些信息处理、认知和思维的过程,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交替万岁。

  上述的理论和技术工作已冲破了传统信息论的框架与局限,突出的特点是把人的因素引入了进来,这样就使信息问题的研究 更加普遍化、复杂化。第一,有人基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二分性,提出了主观信息与客观信息,低级信息与高级信息的概念。第二,语义信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 视。

  早在1964年,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卡尔纳普(R.CalnapP)就自称是信息论学家,十分关注语义信息的问题, 试图把申农的信息、论引向人类领域。后来的工作,特别是后现代哲学诠释学对这一问题给以了更加深刻的启示,由于人的选择、接收的创意性的存在,信息本身存 在着解读的不确定性,它为多种因素所决定。

  第三.信息自身载体具有多形式,例如,有各种物质、文本,特别是尼尔森(T.H.Nelson)提出了超文本——电子的文本间性,所有文本的文本,也可称为文本的突变。它具有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的方式特点。它打破了孤立信息的观念,开始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整合。

  信息语言自身也具有多类型,如自然语言、形式语言、超文本语言html等等。第四,人工智能的提出淡化了物理、生理 和心理的界限,为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启动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式。可以说,这一阶段,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老问题未解决,但对信息 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哲学反思更加开阔了。

  (三)、8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科学,特别是理论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混乱性,学者们开始关注并着手这门学科的广泛性、统一性的工作。

  198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F.Mchlup)在美国聚集了当时不同信息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发起了一个 信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运动,信息理论的研究开始向其它科学领域渗透和扩展,诞生了40多种部门信息学,并发表了继申农、维纳之后的又一本经典著作《信息 研究:学科之间的通讯》。

  1994年,德国一批学者又发起了一个新的交叉信息科学的研究运动,开拓了部门信息学的一些新领域。虽然,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评论与创新性的理论。

  90年代后期,部门信息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了增加了新成员,而且,关涉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前沿问题。其中较有影响的部门学科是:

  第一,化学信息学。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化学家列恩(J.M.Lehn)在研究复杂分子的反应过程 中发现分子具有自组织、自识别的化学智能反应现象,识别的概念包含着信息的展示、传递、鉴别和响应等过程,这也就是化学信息学研究的开始。今天,化学界的 专家学者们正试图以新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化学信息周期表,如果实现,那将是划时代的贡献。

  第二,生物信息学。实际上生物信息与电子通讯信息几乎是同时被认识的。生物信息包括遗传信息、神经一激素信息、代谢信息和人脑信息等多方面。若能破解生物信息的奥妙,那将使人在自然生物的意义上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一大步。

  第三.除此之外.还有物理信息学。英国斯托尼尔(T.Stonier)在《信息物理学。一书中曾提出了“信息子 ”(infors)的慨念[1998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及海龙著《信息子论》--张学文注],并指出“有组织就必然有结构,有结构就必然有信息”,打 破了物理学这块拒斥信息的重要阵地;还有经济信息学,人类信息学等等。据统计大概已有50余种部门信息学。

  随着信息理论研究的分化,在上述部门信息学的基础上,人们又开始思考这些不同的部将来是否有可能趋同于一个大的学科,服从于一些共同的规律.即是否能够创生一般信息论的问题。美国普体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预言,这样的信息科学终将将到来,但不是现在。

  英国的斯托尼尔也认为,需要构建一个所谓一般信息论的框架。看来,只有走交及叉联合研究的道路,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 和语义关系才会清晰.才有可能在个论的基础上诞生通论。在信息理论研究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的生产 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朝着自动化的方向急速地转变、更新。上述的工作再次给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老、新问题:

  第一,信息概念普适化,已经成为公认的哲学范畴。信息本质的讨论也取得了新进展。有的学者提出,物质的特征参量就是 信息,它规定了物质与能量的取值。有的学者提出,信息是对事物属性的所知。它表示了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识别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是知识的单 元,而知识本身仅有少许的意义。信息预先假定一种有意义的境域,但却不传达和保证一种境域”[3],这里提出了关于信息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问题。有的学者 则提出,信息概念的确定至少还需要15年时间。

  第二,信息与认识论的关系,这是哲学界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它涉及了对象信息的筛选、输入信息的识别、认识结构的密 码。信息流动的反馈、信息加工的语言、信息通讯等方面,对认识的本质、过程、规律从科学和哲学结合的角度做了深刻的分析,如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 (E.Laszlo)的《系统、结构与经验》、美国系统哲学家巴克莱(W.Buckley)的《系统认识论的研究》、心灵哲学家艾耶尔(K.Sayre) 的“信息实在论”、德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拉普德(F.Rappd)的《信息的理论负载》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都做了许多的工作,使认识论的研究得到了深化。

  第三,信息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从1973年到 1983(A.Toffler),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企业家霍肯(P.Hawken)先后提出了人类对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后工业社会”;我们已经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面临着“信息革命”或“知识革命”;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以及 “物质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思想。

  这些,都迫使哲学家不得不思考信息时代有关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变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等一系列社会 历史观上新生的、深层次的,甚至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许多过去的理论被重新证实、证伪或发展。总之,这一阶段不但对信息本身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形成 了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对信息问题的研究是本世纪中叶形成的科学前沿领域之一。从信息论到虚拟现实,强烈地影响了传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创生,开辟了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从信息本质到虚拟哲学,直接地冲击了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结论,孕育了一种新的哲学分支形态。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程 的演变和探讨的主要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与总结。(本文吸收了北京大学交叉信息科学和信息科学与哲学研讨会的成果,谨致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3][5][6][7]M 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O00.8,20,112,149,前言.
  [2] N 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62.48.
  [4] 霍尔特,等.新实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

  From Nature of Information to Information Philosophy
  HUANG Xiaohan(Peking University, Marxist School,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words : Information ; Information theory; virtual reality; nature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hilosophy

  本文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3期15-19页。

  文章编号:10O0-8934(2001)03-O015-05

  收稿日期:2000-1O-12

  作者简介:黄小寒(1955-),女,浙江黄岩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哲学研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